干净的大气,主要由78%的氮气、21%的氧气、0.93%的稀有气体、0.04%的二氧化碳以及0.03%的其他物质组成。
而污染的发生,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及自然界发展过程中某些污染物质进入大气中,尤其像煤炭等能源燃烧、工业生产、交通运输、建筑施工、秸秆露天焚烧、燃放烟花爆竹等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、挥发性有机物、氨、烟尘、粉尘等污染物。
大气污染物按其存在形态可大致概括为两大类: 气溶胶状态污染物 在大气污染中,气溶胶指的是沉降速度可以忽略的小固体粒子、液体粒子或在气体介质中的悬浮物质。按气溶胶的来源和物理性质,可分为:粉尘(1~200μm)、烟(0.01~1μm)、飞灰、黑烟、雾等。 气体状态污染物 气体状态污染物是以分子状态存在的污染物。气态污染物的种类很多,总体上可以分为: ①以SO2为主含硫化合物;②以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为主的含氮化合物;③碳氧化物;④有机化合物及卤素化合物等。 注:MSO4、MNO3分别为硫酸盐和硝酸盐
环境监测是指通过对人类和环境有影响的各种物质的含量、排放量的检测,跟踪环境质量的变化,确定环境质量水平,为环境管理、污染治理等工作提供基础和保证。简单地说,了解环境水平,进行环境监测,是开展一切环境工作的前提。
环境监测发展历程 50 年代,即早期的环境监测主要采用分析化学的方法对污染物进行分析,但由于环境污染物含量低(通常是ppm或ppb级别)、变化快,实际上是分析化学的发展,被称为污染源监测阶段。 从 60 年代起,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污染不仅包括化学物质的污染,也包括噪声污染;不仅包括污染源的监测,也包括环境背景值的监测,环境监测的范围扩大,手段更多,这个阶段被称作环境监测阶段。 进入 70 年代,环境监测技术进入自动化、计算机化,发达国家相继建立全国性的自动化监测网络,这个阶段被称为自动监测阶段。 近年来,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正借传感器和大数据技术走向精细化、智能化。目前,在我国,随着传感器的广泛使用,使检测者有能力采集甚至低成本采集数据,帮助人们在各类情况下都能迅速做出更加准确的决策和应对措施。
这些传感器不仅是在线监测设备、手持式检测、分析仪器仪表中广泛应用,也是大型的色谱、质谱仪器的核心部件。
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,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点问题。在传感技术的推动下,环境监测设备、技术也将不断优化,以实现更快速、高效、准确的环境指标监检测。